敦煌新沙州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古代丝绸之路在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及西缘*延伸时,横贯阿拉善沙漠南部且穿越嘎顺戈壁。戈壁地区初是通过13世纪时马可·波罗的生动描述而为欧洲人所知的,除此之外,他们在实际上一直并不了解这一地区而且没有到这一地区旅行过。[1]
戈壁有文化趣味的地区是中国敦煌市附近的佛教系列洞窟寺庙群。这些寺庙建于4~10世纪,在沙漠干燥的空气中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其中壁画与文献的质量和数量一直**。对这一建筑群的科学研究,随匈牙利裔英国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1907年发现千佛洞开始。
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千米1人--在内蒙古主要是蒙古人及。人口自1950年以来大为增加。居民的主要职业是游牧,不过,聚集的地区以农业为主。蒙古牧民的传统住宅是毡蒙古包及帐篷,而农民则住在粗砖建的土房中。
戈壁地区及其半荒漠地段主要是牧区,绵羊和山羊占牲畜总数的一半多。次重要的是大角家牛。马仅占牲畜总数的一小部分,与大角家牛集中在东南地区草木较为茂盛的半荒漠。相当数量的牲畜由双峰骆驼组成,至今还在一些地区用于运输。
自从1950年代以来,人口增加和对边地的过度使用,减少了植被并增加土壤的侵蚀,导致戈壁沙漠地区的全面扩展,牺牲了边缘半干旱草原。80年代,戈壁的工业化强化了环境污染。一个明显的例子为呼和浩特地区化肥生产造成的地下水磷酸盐污染,反过来又影响了当地的牲畜。
戈壁滩布着大量的戈壁石,许多牧民们在戈壁滩上捡石头然后卖给石商。卖石头给这里的牧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在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与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在这里繁息。据《尚书》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成为敦煌历史上早的居民。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属于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时敦煌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当时有月氏、乌孙游牧在此驻牧。到了战国,月氏逐渐强大,吞并羌人,赶走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
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因模拟敦煌艺术图案而见长,用羊毛织成,手工精巧,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水晶石眼镜:以**水晶石制成,有平光、近视、远视和光学变色镜。 鸣山大枣:体大肉厚,色鲜味甘,因产于鸣沙山下而得名 。 李广杏:七月成熟,色泽金黄,肉厚味甘汁多,含糖量高达25% 。 紫烟桃:九月成熟,,色鲜味甘,软而多汁,紫中含绿 。 葡 萄 :甜中带酸,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等 。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敦煌旅游的佳时间。敦煌深处内陆,受高山阻隔,远离潮湿的海洋气流,属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9.3℃,7月平均气温24.7℃,一月9.3℃。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每年春夏季这里还有沙尘暴和干热风两大自然灾害,如果此时前往,应早作防备,如备好帽子、头巾、口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