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指对可靠性不足或业主要求提高可靠度的承重结构、构件及其相关部分采取增强、局部更换或调整其内力等措施,使其具有现行设计规范及业主所要求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工业上主要进行的加固有粘钢加固、碳纤维加固、压力注浆加固、植筋加固、锚栓加固、钢管桩加固、等。
碳纤维加固包括碳纤维布加固和碳纤维板加固两种。碳纤维材料用于混凝土结构加固修补的研究始于80年代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的这项技术起步很晚,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现有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当时设计荷载标准低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一些建筑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难以满足当前规范使用的需求,亟需进行维修、加固。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很多,如:加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等。碳纤维加固修补结构技术是继加大混凝土截面、粘钢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结构加固技术。
建筑加固是利用碳纤维、粘钢、高压灌浆对建筑进行加强加固。此技术广泛用于设计变更,增加梁、柱、悬挑梁、板等加固和变更工程,是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工程上的一种钢筋后锚固利用结构胶作用的连接技术。是结构植筋加固与重型荷载紧固应用的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板、梁结构调整的钢筋补强预制梁修复植筋。幕墙埋件广告牌锚固,机械设备安装植筋锚固等。岩石砖砌体等锚固,石材干挂幕墙。石材粘接,矿山洞**、壁部位的锚固支护;铁路铁轨的锚固,水利设施码头公路桥梁隧道地铁等工程的各种锚固。
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年代久远耐久性下降,或者改变使用性能等,都会涉及到结构加固。那么,在加固阶段我们要做哪些具体的事儿呢?
房屋鉴定
一、先鉴定后加固
结构是否需要加固及加固的程度,应经过结构可靠性鉴定确认。进行结构加固设计设计前,必须对已有结构进行检查和鉴定,全面了解已有结构的材料性能、结构构造和结构体系以及结构问题和损伤等。分析结构的受力现状和持力水平,为加固方案的确定奠定基础。
二、考虑结构整体效应
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受力的体系,加固措施可能会影响局部的刚度或约束变形,从而对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加固时应充分考虑:
1.构件加固与结构体系加固的关系。从结构体系加固的角度出发,注意个别构件加固与结构体系加固的关系,从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角度来考虑结构构件加固和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对结构整体性的影响。
2.局部与整体加固的关系。当对个别构件加固后不影响整个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时,可以进行局部加固。
3.临时加固与长期加固的关系。相对长期加固,临时加固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房屋加固
三、尽量少拆除、不更换原有构件
出于对原有构件的保护和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考虑,在加固时,应尽可能利用原结构的承载能力,减少对原结构或构件的拆除和更换。另一方面,拆除工作量大,不安全因素多,过多拆除既不经济,又可能对加固后的结构留下隐患。
四、优化加固方案
由于被加固结构本身存在种种问题和损伤,其可靠性低,也有可能由于增加负载而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因此在进行加固设计时,往往加固方案不是不变的,终选用哪种加固设计方案,应根据优化的原则来确定。
加固材料
五、加固材料的选用和强度取值
1.进行加固设计时,原结构的材料强度按如下规定选取:
1)当原设计文件有效,且不怀疑结构有严重的性能退化时,可采用原设计的标准值;
2)当结构可靠性鉴定认为应重新进行现场检测时,应采用检测结果推定的标准值;
3)当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检测受实际条件限制而无法取芯时,可采用回弹法检测,但其强度换算值应进行龄期修正,且仅可用于结构的加固设计。
2.加固材料的选用及强度按如下规定选取:
加固材料应尽量选用轻质高强且与原结构材料共同工作性能好的材料。加固材料设计强度是综合考虑加固结构的可靠性、加固方法和材料特性等因素选取的。
六、承载力验算
进行加固前的承载力验算时,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和结构构件的实测尺寸及材料强度等级确定。构件的截面面积应采用加固前的实际有效截面面积,即应考虑结构的损伤、问题、锈蚀等造成的不利影响。验算时应考虑结构在加固时的实际受力程度、加固部分的受力滞后特点以及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协同工作的程度,对加固部分的材料强度设计值进行适当的折减,还应考虑实际荷载偏心,结构变形、局部损伤,温度作用等带来的附加内力。若加固后结构的荷载发生变化,还应对相关结构及基础进行验算。
抗震设计
七、做好抗震加固设计
我国是多震国,为了使这些结构遇到地震时具有相应的**,结合抗震加固,制定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加固处理方案非常必要。
在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还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的分布要均匀,避免出现新的薄弱层;
2.竖向构件要连续,保证传力途径明晰与简单直接;
3.增强构件或加固原有构件,均要考虑减少整个结构扭转效应的可能性;
4.加强薄弱部位的抗震构造;
5.要使结构的受力状态更加合理,防止构件发生脆性破坏,减少不利于抗震的强梁弱柱、强构件弱节点等不良受力状态;
6.考虑建设场地的影响;
7.加固后的结构要选择地震反应小的结构体系;
8.对原有的不合理结构体系、传力途径等应尽量进行改良。